如何在保障农村能源稳定供给的同时,推动绿色低碳发展,成为当前能源行业关注的热点。
在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能源结构绿色转型的背景下,农村能源转型承载着前所未有的战略使命,正从“补弱”迈向“培优”发展新阶段,成为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一环。近年来,随着国家政策的持续发力和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,农村能源系统逐步从单一的供电保障向多元化、清洁化、智能化方向升级。如何在保障农村能源稳定供给的同时,推动绿色低碳发展,成为当前能源行业关注的热点。《中国能源报》记者日前就农村能源发展路径、农村能源的绿色发展、建设新型农村能源体系等热点问题,专访了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。
农村能源发展进入普及阶段
今年是“十四五”规划的收官之年。在政策支持、技术创新与多元协同的合力推动下,过去五年我国农村能源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,发展水平达到历史新高。农村地区已成功从传统的能源消费端,演进为能源生产与消费并重的新角色,不仅为国家能源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,更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坚实的基础与强劲动能。
史玉波表示,“十四五”以来,我国农村能源发展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,标志着其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。一是产业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。得益于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密集出台,如将“千家万户沐光行动”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深度融合,成功构建了“村里有风电、集体增收益、村民得实惠”的新格局,农村能源资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效开发利用。
二是发展底色向新向绿。农村能源的绿色转型深入推进,能源清洁化结构深度调整。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光伏、风电、生物质能等为代表的、具有鲜明农村特色的多元能源供给体系。同时,稳步构建了电气化水平持续提高、清洁用能比例不断提升的绿色消费体系,并积极创建“源网荷储数智充”多技术融合应用的新范式。
三是助农增富效益凸显。农村能源转型直接驱动了传统产业升级,催生了新兴业态,显著扩大了就业渠道,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。这一系列变革重塑了乡村产业经济格局,开创了绿色低碳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的新局面,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强劲动能。
史玉波进一步阐释,我国农村能源的发展路径可清晰地划分为三个阶段。第一阶段为补弱阶段,主要集中在脱贫攻坚时期,通过能源扶贫政策,弥补了农村能源基础设施的短板。这一阶段的重点是解决农村地区基本的用电问题,保障基本生活需求。随着脱贫攻坚战的胜利,农村能源的发展进入第二阶段的普及阶段。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到脱贫攻坚三年行动的实施,农村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得到了全面推动,尤其是光伏发电、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在农村地区的快速普及。
进入第三阶段的培优阶段后,农村能源的发展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。史玉波强调,这个阶段的发展重心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与效益的提升。当前的目标不仅是提升能源供应能力,更在于推动绿色转型,构建可持续的农村能源生态系统。其核心任务在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,服务乡村全面振兴,并为国家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提供坚实支撑。
可再生能源占比持续提升
史玉波表示,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键政策,如“千村万乡御风”和“光伏下乡”行动,推动了农村风电和光伏发电的规模化开发。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的就地就近利用,还提出了村企合作、收益共享等新模式,为农村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。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过56%,其中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保持快速增长。特别是分布式光伏发电,近三年的增长率超过50%,显示出农村能源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巨大潜力。
“尽管农村能源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,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。”史玉波直言,可再生能源的不确定性和间歇性给农村电网带来了巨大压力,尤其是在偏远地区,电网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仍需进一步提升。此外,农村能源系统的数字化治理水平相对滞后,缺乏统一的数据平台和管理机制,导致政策执行和效果评估存在困难。
史玉波强调,农村配电网正在向主动型配电网转型,探索建设乡镇微电网和农村能源互联网,但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。在充电桩建设方面,虽然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,但乡村地区的充电桩覆盖率仍然较低,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新能源汽车需求。
另外,农村能源的消费端也面临挑战。新能源的消纳不仅依赖于电网的承载能力,更需要在消费侧实现负荷增长。目前,农村生活用能仍以传统固体燃料为主,清洁取暖改造仍依赖补贴。在交通和生产领域,虽然新能源汽车和清洁能源的使用率不断提高,但整体占比仍较低,需要进一步政策支持和市场引导。
创新模式和未来路径
近年来,我国农村能源领域涌现出分布式光伏、分散式风电、生物质能利用及地热能开发等多元化创新模式。这些模式不仅丰富了农村能源供给结构,更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路径。当前,农村能源发展的核心在于产业链的协同与模式的深度融合。例如,“光伏+农业”“风电+牧业”等融合模式,有效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与综合经济效益。同时,以政府、企业、农户多方参与的组织与投资机制日臻成熟,为农村能源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展望未来,史玉波认为,构建新型农村能源体系需从三个维度系统推进。一是确立“三位一体”的价值导向。新型农村能源体系的建设必须坚持经济、生态与社会效益的统一。在经济层面,应着力降低用能成本,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打造“新能源+”的复合收益模式;在生态层面,需显著提升农村清洁能源消费比重,以绿色能源赋能人居环境改善;在社会层面,应持续提升能源公共服务水平,创造能源领域就业岗位,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。
二是实施“四步推进”的发展策略。对此,史玉波建议,可采取试点示范、总结评估、优化推广、全面提升的阶梯式发展路径。首先,选择资源禀赋优越、基础条件良好的地区开展先行先试。其次,对试点项目的技术路线、商业模式及政策需求进行系统性评估,提炼并形成可复制的最佳实践。在此基础上,因地制宜,分类施策:东部地区重点发展“分布式光伏+储能”,西部地区则侧重风光大基地配套与消纳。最终,在产业层面全面推广成熟模式,实现农村能源体系的整体转型升级。
三是构建“五维协同”的支撑体系。为保障新型农村能源体系的建设,需构建政策、技术、金融、主体和数字五个维度的协同支撑体系。史玉波表示,政策上,完善价格、土地、财税等配套政策,营造良好发展环境;技术上,加强新能源发电、储能、智能微网等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示范;金融上,创新绿色金融产品,构建“政府引导、企业主体、村集体参与、农户受益”的多方合作与利益共享机制;主体上,激活各类参与主体的活力;数字上,加快建设农村能源大数据平台,实现源、网、荷、储的智慧化协同调控,为科学决策与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。
谈及农村能源的数字治理,史玉波坦言,当前仍面临严峻挑战,尤其是在生物质能、地热能等领域的能源数据获取与管理存在严重缺失。他强调,加快农村能源数字化平台建设,推动数据共享与智能管理,是破局的关键。
在史玉波看来,农村能源的高质量发展,是支撑乡村全面振兴与国家新型能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基石。未来,必须持续强化政策支持,加速农村能源的绿色转型,全面提升其智能化、数字化与现代化水平,为优化我国能源结构、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坚实力量。
文 |本报记者苏南配资评测论坛
股票配资开户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